当前位置:石家庄鸿景不锈钢雕塑厂 >> 最新资讯 >> 浏览文章

2019毕业季|装置景观化:具象雕塑还值得学生们关注吗?


  夸张的外表、庞大的尺寸、非艺术的外表、过分经营的剧场性,这是观看完众多院校雕塑毕业展之后的直观感受,而雕塑是一门不断向深度挖掘的艺术,是在不断的寻求材料或者物质的深刻性,更加倾向于静态的沉思,某种程度上来说,雕塑当下的发展与雕塑的本体有点“背道而驰”,更为重要的是,青年学生们对具象传统的不感兴趣,使得这一现象更为突出,也引发业内的担忧;而另外一方面,雕塑当下的这种丰富性和多元性,被看作是雕塑的一次机遇,那么装置化、剧场化对于雕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?
  具象传统的缺失,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
  “今年有同学开始做木雕了,在实践过程中,木头、石头、钢铁等等,可以看到材料的丰富和多元,这是今年毕业展的一个亮点。作品比以往更有厚度,尤其是雕塑,往年看完也就看完了,今年的作品更加耐看。”李象群在谈到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展时讲到。
  当然,他也谈到了毕业展中存在的问题,比如基本功还是有点欠缺,还没有达到最满意的状态。比如写实雕塑、肖像是鲁美的强项,但毕业生敢于碰触肖像的比较少,不仅鲁美如此,全国的状态都差不多。
  对此,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也有同样的看法,他表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本届毕业展的作品,有一个比较好的趋势是,迎合市场的作品少了,同质化模仿抄袭的现象越来越少,原因是当下的市场环境不好,导致同学们能够更加专心和用心的对待毕业创作,更加注重学术的研究,正常的看待毕业创作。这种现象是一种正常的回归,毕业创作不应该被市场所左右。
  在具体的创作上面,可以看到同学们对于个性的张扬,都在寻求突破,新的语言和样式。整体上来说,强调材料的实践,比如机械雕塑的呈现仍然是一种主流现象。大家对于材料的运用更加的广泛,同时也更加的精致,并且在不断地扩大。
  中央美术学院 石若宜《灰房子》 雕塑系
  中央美术学院 段可欣 《汀》 雕塑系
  中央美术学院 贾浩然 《这不可能!》 雕塑系
  中央美术学院 华成 《破境》 雕塑系
  中央美术学院 马子坤 《你和我》 雕塑系
  中央美术学院 宇野冴月 《出没在边界》 雕塑系
  而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,传统语言的缺失,比如具象雕塑或者架上雕塑的表现越来越少,那些注重严肃的思想性的作品比较少,具有社会思考和担当的作品,分量还不够,同学们更多的还是在关注个人情感,注重材料的形式和语言,关注当代人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,现实生活主题的作品涉及的越来越少,“这是我们在教育上需要思考的问题。”
  在吕品昌看来,如何引导青年艺术家或者同学们,在毕业创作这个很重的环节上,更加关注当代人的精神生活,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,是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,这个时代需要青年艺术家的担当。
  具象雕塑:想要突破太难
  在今年四川美术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展中,王文亭的作品《城市景观》引起了众多的关注,五位老人站在半空当中,四周的围栏就像是牢笼一样,将他们禁锢,他们面向前方,眼神充满了期待?无奈?观看之后,引发人们对老人群体面临的现状与困境进行思考,作者在谈到这件作品的创作时讲到:“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,大批农村人从原来居住的院落搬进高楼。生活环境的改变使他们被搁置在水泥楼的房子里。作品采用玻璃钢、不锈钢管以及钢化玻璃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。被压缩的老人站在阳台上,双手紧握栏杆,茫然的神情望着楼下,如吊在‘半空中’。”
 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在谈到这件作品时,表示这件作品可以说是近五年来,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最好的具象作品:“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,就是我们的选择,是要精彩的东西,还是大家都在专注于一个东西。具象雕塑的减少并不意味着质量的降低,恰恰这件作品是近几年的非常有突破的作品,所以具象雕塑的减少并不意味着这一方向在减弱,恰恰是对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做一点点突破,影响就会特别的大,门槛非常高,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做的。”
  在焦兴涛看来,雕塑在今天更多的是非架上的呈现,这反映出了同学们的好奇心,今天的雕塑可能看起来不是很好看,但是很活跃,不是一种死气沉沉的,一看就知道想干嘛的创作,反而是想法太多,欲望太强烈所以变得碎片化。
  整体的社会导向就是创新,传统的雕塑语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已经形成了标准和固定的模式,并且有很高的高度,因此,同学们想要在这一领域做出突破,短时间内很难实现,吕品昌也有同样的感受。
  他表示,有些同学是可以做的很好的,但是他们不愿意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,很有可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,最后被别人说,还不如谁谁,因为前面的高峰太多了,能够做到理想的状态是很难的。所以现在的学生们很多时候选择另辟蹊径,愿意在边缘地带需求突破,所以新的技术和语言就会成为他们的选择,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做出让人耳目一新有突破性的作品。
  在吕品昌看来,还有一个原因是:“我们的评审导向问题,比如每年的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和明天当代雕塑奖等等,这些奖项评选出来的作品,同学们的关注度非常高,他们会不自觉的向这里靠拢,而评奖的结果往往也是偏向装置类或者景观类的作品,因为传统类型的雕塑作品比较少,所以很难被评选上,这就造成了一种很纠结的状态,时间长了,更没有人愿意和敢于触碰具象,而我们又不能降低标准去评选这一类型的作品,或者专门设置相关的奖项,所以这是很矛盾的事情。”
  从雕塑本体的角度来看,装置化、景观化这种创作方式远离了雕塑本体语言的创新,很多时候是一种炫技的状态“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,未来在教学上我们会有所强调。 ”
  而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洛鹏看来,在美院在教学中,具象雕塑的传统一直都在,甚至也在强化技能,之所以出现现在的情况,是因为以前都是师傅带徒弟,可以接触到很多的实践,现在的同学们很难有那么多的实践机会。
  之所以会装置化、剧场化,是因为很容易引起注意,并且这种创作方式可以扬长避短,规避掉学习上比较难的地方。还有一些学生的毕业创作是考虑市场的,未来要从事什么工作?在哪里工作?很多用人单位一看,你的创作非常的新颖,对于材料的运用也非常的多元,能力很强,这时候就会有优势。
  景观化、装置化:雕塑艺术的一次机遇?
  “我们的具象传统该怎么办?从当下的教育体制设置来讲,这是丢不掉的,我在西方的众多大型双年展和博览会上,比如巴塞尔艺博会,可以看到不少具象雕塑,但是与之前的完全写实的现实主义是不太一样的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,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,当下的科技高速发展,还让同学们大规模的去塑造,其实也很困难的,尤其是还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。”批评家孙振华讲到。
  在他看来,雕塑这几年的发展非常的好,各种材料和观念的进入,使得它的发展非常的活跃,这也未尝不是雕塑的一个机遇:“所以这件事情要两方面的看,要看到雕塑在今天变革中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,跨越具象,也在情理之中。”
  焦兴涛也表示,雕塑的多元化发展是一件值得被鼓励的事情,我们在判断一个东西好坏的时候,无非是提出一个相反的方向,看是不是需要的,假设今天大家已经有一个共同的方向,写实很发达,各种剧场化的东西在减弱,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东西,那将会勾勒出怎样的一个场景呢?是不是自己需要的?“与其如此,我觉得一个非常有活力的状态更有价值。”
  反观我们的历史,有大量的具象雕塑,也不一定是合理的,具象与其他的材料或者装置艺术应该是平行的,全是具象或者全是材料装置都是不合理的,各种材料或者形式在学生的作品中都能体现,这是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谭勋看中的。
  无疑,我们要警惕具象传统在毕业展中的缺失,因为从雕塑艺术的本体来讲,有其独特的范式和要求,但另外一方面,我们也要警惕,雕塑在装置化、景观化和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,会出现过分夸张,过于刻意地寻求令人印象深刻,没有合理动机的样式,同学们在寻求创新的同时,很难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把握,而一旦把握不好,就会很容易在介入公共空间和大众生活时,流落到大众娱乐的层面,被商业所利用。期待未来的雕塑艺术能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态。
更新时间:2019-6-17 6:00:57